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消费警示

[3•15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特别报道之三]消费警示

来源:宝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1-03-10 10:49


冷链食品篇


去年以来,国内一些地区出现进口海鲜、肉类甚至进口水果表面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现象,致使部分消费者“谈冷色变”。为此,针对进口冷链食品从入关到进入消费者手中的相关流程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做出以下提示:

一、何为冷链食品

冷链食品指采用冷冻、冷藏等方式加工,产品从出厂到销售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食品。冷链食品根据运输储存过程中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冷冻和冷藏两种类别。而新冠病毒在低温状态下可以存活更久。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二、消费者如何购买冷链食品

消费者在挑选冷链食品时要去正规超市或市场选购,查看该食品的来源及“冷链三证”是否齐全,同时也要关注食品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存储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没有“冷链三证”或三证不全的,不要采购。

一定谨慎网络购物,不建议通过网络购买进口冷链食品。选购冷链食品时应正确佩戴口罩,避免徒手接触食品表面,建议使用一次性手套挑选冷冻冰鲜食品。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

三、如何烹调食用冷链食品

处理食材前要洗手,处理生鲜食品所用的切肉砧板和刀具、餐具等容器必须清洗干净,且生熟分开使用,不宜混用、混放,杜绝交叉污染;烹调冷链食品过程中一定要烧熟煮透,建议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冷链海鲜;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的海鲜及肉类,请放置冰箱冷藏区保存,尽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充分加热;操作结束后,要对台面、容器、厨具、厨余垃圾等进行清洗和消毒,清洗时防止飞溅。

使用过的菜刀、砧板可以用开水煮烫,或用60度的水浸泡一段时间,可以等它干了以后,喷75%的酒精或者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加工使用过的案台也可以考虑用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残渣要及时收集,最好能把冷冻食品的垃圾用一个小包装起来送到垃圾收集点。

四、专家提醒

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传播,它只能借助活的细胞,比如在人、动物的细胞进行繁殖,在食物表面一般是不会生长繁殖的,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因此其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

冷链食品总体阳性率很低,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4日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数据,截至2021年1月13日24时,全国海关共抽样检测进口冷链食品样本1295692个,检出核酸阳性结果47个,其他样本均为阴性,核酸阳性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三六,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而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消毒就是针对包装表面的消毒,主要预防流通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接触感染风险。

此外,食品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不一定代表它具有传染性,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都可能是阳性,到目前没有发现因消费者接触食品和外包装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报告,消费者不用过度紧张。

 

保健品消费篇


近年来,个别保健品经营者利用老年人看重养生保健和贪小便宜的心理,实施虚假宣传,忽悠老年人购买价格高昂的保健品。在此,特别提醒广大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注意的四点:

一是坚持品质优先。无论选购何种保健食品,消费者都要优先考虑产品的品质。保健食品因种类、产地、销售渠道、品质的不同,价格相差悬殊。消费者在选购此类产品时,要注意查看产品的产地、营养成分含量、保质期、储存方式等信息。尽量多从权威渠道了解选购不同种类保健食品的注意事项,警惕各种以养生讲座、邀请旅游等形式推销保健食品的行为。

二是按照需要食用。一些消费者往往认为保健食品吃得多,身体必然棒。保健食品虽好,也要遵循适度原则。消费者还应根据自己或家人的体质状况,选择最适合的产品,不要盲目食用,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的意见。

三是切勿以食代医。当前,多数保健食品或多或少都宣传具有保健或辅助治疗作用,有的甚至违规进行疗效宣传。在此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品进行治疗。不仅如此,一些保健食品还有适宜人群和特殊使用条件限制,尤其对于身患疾病的消费者,切勿讳疾忌医,切勿以食代医。

四是依法主动维权。消费者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购买保健食品,都要主动向商家索取购物小票、购物发票等购物凭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在网上购买时要注意留存购物痕迹,以备不时之需。当发现所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是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依法主动、有理有据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如今,针对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消费陷阱越来越多,老年人是要谨慎对待利用健康讲座、熟人推销、免费体验送小礼品等活动,有病要到正规医院治疗,使用何种药或保健食品应咨询医生意见,同时还应同家人商量是否购买保健食品和辅助医疗器械,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网络直播带货篇


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迅速增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一些传统行业纷纷转战线上销售,来弥补线下实体店的损失,不少达人、网红、明星、名人纷纷试水,在直播红利中推波助澜,进一步推动了电商直播带货的迅猛发展,

直播带货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线下经济的压力,但随着消费者的投诉事件越来越多,直播带货模式弊端凸显,甚至带货现场频频“翻车”,主播夸大宣传、“三无”变质产品摇身变成“网红爆款”;刷单、买粉成了业内潜规则,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则在于主播和直播平台的法律身份和法律责任的模糊。

针对网络直播带货的行业突出问题,2020年6月5日起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等8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行动,探索实施网络直播分级分类规范,网络直播打赏、网络直播带货管理规则,严厉打击了一批违法违规直播行为,如“皇冠直播”“嗨够直播”等首批44款网络直播平台被处罚。

在此次疫情中,“直播带货”对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它作为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借用诸多直播平台,有效整合了多种资源,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鼓励经济的手段。但作为消费者应谨慎选择、理性消费,在此,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通过直播带货购买商品时,要重点关注商品的来源、功能、价格及售后服务,保持科学理性消费心态,不轻信主播夸大的片面宣传,不被过于低廉的价格吸引,谨慎选择交易平台及经营主体,降低买假风险;提前多做“功课”,不被各种“假优惠”陷阱误导,并在注意保存好广告宣传、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相关的原始数据,便于发生消费纠纷时进行举证维权。